【2025信用趨勢】商業銀行:息差繼續走弱,但區域金融穩定性提升,融資穩定和政府支持態度保證了高風險銀行的正常經營
商業銀行凈息差收窄壓力繼續。從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間,國內商業銀行的凈息差共下降了39個基點,從2021年的2.08%下降到2023年的1.69%,其中2023年較上年下降22個基點,2024年二季度進一步下降至1.54%。我們認為2025年凈息差可能繼續下降,但下降幅度會小于過去兩年。我們預計,2025年商業銀行凈息差將下降5-10個基點。
近年來商業銀行業凈息差顯著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1)資產和負債端市場利率的變化,尤其是LPR和存款利率之間利差的變化;2)銀行負債端結構的變化,主要是存款定期化趨勢明顯;3)銀行資產端結構的變化,高收益的零售貸款占比下降;4) 2023年9月和2024年10月兩次下調存量房貸利率,2024年5月起取消按揭貸款利率下限;5)城投化債方案的執行,導致城投貸款利率下降;6)問題資產的付息能力下降。
受凈息差收窄影響,2023年銀行業收入下降,2024年收入下滑趨勢仍在繼續。2023年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58%,2024年前三季度有數據披露的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02%。我們預計,2025年銀行業營業收入仍將承壓。
雖然房地產風險還在持續,但由于銀行業房地產貸款敞口不大,即使是在很悲觀的壓力情景下,我們認為房地產開發風險也不會構成銀行業系統性風險。根據央行的統計報告,截至2024年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13.79萬億元,占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的比重約為5%。對于大部分主流銀行而言,房地產風險僅構成短期盈利性壓力,并不影響資本充足性。由于房地產敞口大而導致資本韌性顯著下降的銀行主要是部分中小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
隨著化債方案的實施,商業銀行城投敞口的信用風險可控。我們預計短期內不會發生嚴重的城投貸款撥備壓力,但是化債措施帶來城投貸款利率顯著下降,加劇了銀行的息差壓力。
銀行凈息差收窄、信用成本壓力持續,導致銀行業盈利性弱化。但對于大部分資產質量良好、資本充足的銀行,盈利性弱化并不會對其資本充足性造成顯著負面影響,信用質量仍然能夠保持穩定。
公眾認為銀行存款的安全性很高,雖然部分中小銀行資本和資產質量惡化,但其存款穩定性并未受到明顯影響。在房地產投資、股票投資、信托產品投資風險加大,收益率不及預期的背景下,更多的資金轉化為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
我們認為政府對銀行業的支持態度將保持不變。由于凈息差下降嚴重,高風險銀行通過自身盈利化解風險的可能性下降,政府救助是化解風險的主要途徑。中央政府非常重視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并強調壓實地方政府責任。所以我們預計未來會有更多的地方政府救助當地高風險銀行。
我國村鎮銀行風險化解改革進度加速,地方金融體系保持穩定。為防范區域性金融風險、整合金融資源,2024年以來村鎮銀行改革重組工作在多地加速推進,已有大約100家村鎮銀行進行了合并重組。截至2023年末,我國村鎮銀行數量為1,636家,較2019年末僅減少6家。預計2025年村鎮銀行數量仍將延續下行趨勢。
友好的流動性環境、穩定的存款基礎和政府的支持態度,為高風險中小銀行化解風險爭取到了更多的時間。未來12個月高風險銀行違約風險可控。但是,高風險銀行徹底化解資本困境的方式和時間表仍不清晰。根據2023年二季度央行金融機構評級結果,共有337家銀行被列為高風險銀行,涉及資產規模6.63萬億元。高風險銀行化解問題所需的資金量仍然巨大。
在政府化解銀行風險的過程中,機構投資人是否需要承擔一部分損失。
盈利走弱使得資本內生能力下降,需關注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
吸收合并村鎮銀行對母行資產質量及資本充足性的負面影響。
分析師:
陳奇偉,北京;
欒小琛,北京;
(轉自:標普信評)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m.qzcuacf.cn/post/2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