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英偉達深陷“反壟斷”風暴的邁絡思是誰?
深度融合英偉達 收入同比增三倍
作者/IT時報記者賈天榮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英偉達攤上事了。
12月9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對外披露,因英偉達公司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及《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英偉達公司開展立案調查。
12 月 10 日,英偉達中國向《財經》回應稱,“英偉達憑借實力取勝,客戶可以選擇任何最適合他們的解決方案。我們很樂意回答監管機構對我們業務的任何問題”。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英偉達收購邁絡思之后,一家獨大的市場格局變得愈發明顯。雖然技術優勢突出,但邁絡思主推的IB(InfiniBand)網絡解決方案由于價格高昂、供應鏈交付時間長等問題,已成為用戶的普遍痛點。
1+1>2
AI帶來的機會
此事還需追溯至2019 年 3 月 10 日,英偉達以 69 億美元的巨額資金將以色列芯片廠商邁絡思(Mellanox)科技有限公司納入麾下,使其成為自己的全資子公司,這一并購案在當時的芯片行業掀起波瀾。
邁絡思是一家面向服務器、存儲和超聚合基礎設施的端到端以太網和InfiniBand智能互聯解決方案與服務的供應商,InfiniBand(以下簡稱IB)是一種專為RDMA(遠程直接內存訪問)設計的網絡互連技術,具有低時延、低阻塞和零丟包的顯著特點。這種技術需搭配專用的IB網卡和交換機,雖然成本相對較高,但憑借其卓越的性能,被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領域。
在高速以太網卡、網絡互聯設備等市場,邁絡思處于全球第一梯隊,在InfiniBand領域的占有率接近70%。
作為跨國收購的慣例,這起收購需要經過多個相關國家的批準審核。雖然中國監管部門當年批準放行了這筆交易,但為防范雙方合并后的壟斷風險,在最終協議內增加了多條針對英偉達業務的反壟斷限制條件,需要其配合遵守。
2020年4月1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英偉達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有限公司股權案反壟斷審查決定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對英偉達收購邁絡思作出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的決定,但認為,英偉達與邁絡思合并后,對全球和中國GPU加速器、專用網絡互聯設備和高速以太網適配器市場“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要求英偉達、邁絡思和集中后實體履行相關義務,包括向中國市場銷售英偉達GPU加速器與邁絡思高速網絡互聯設備時,不得以任何方式強制進行搭售;不得在服務水平、價格、軟件功能等方面歧視單獨購買上述產品的客戶等幾條。
收購完成之后,英偉達將自己原有的NV Link協議和邁洛思的網卡芯片做了整合,從而在生態上完成了高度融合。比如,NVLink經常用于GPU卡間互聯,以提高計算任務的性能;而 InfiniBand則負責連接數據中心內的通用服務器節點、存儲設備等,以實現整個系統的高效運行。
2022年末開始的大模型狂潮,推動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進入“狂飆”模式。數據顯示,2023年英偉達的數據中心GPU(包括面向AI的GPU)出貨量達到了376萬顆,相比2022年的264萬顆增長了112萬顆,在2023年全球385萬顆數據中心GPU出貨量中,拿下了高達98%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時,與NVLink深度融合的邁絡思IB網絡也成為很多智算中心的必選方案,而在英偉達的野心中,最終目標是為客戶提供一個完整的數據中心,而其中智能網卡、DPU、網關設備、NV Link服務器,全由邁洛思提供。今年5月,英偉達公布的2025財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網絡業務收入達到32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2.3%,主要得益于其Infiniband產品的優異表現,較去年同期增長3倍有余。
一位業內人士向《IT時報》記者透露,大規模AI計算對顯卡的需求激增,隨之而來的資源損耗也日益加劇,而邁洛思的IB組網方案性能可以讓英偉達算力集群整體性能保持在90%以上。
因此,有業內人士認為,盡管英偉達并沒有明確搭售邁洛思設備,但通過其完整的生態體系,某種程度上形成了“生態壟斷”,這或許也是監管出手的原因之一。
價格高昂
組網成本已占服務器兩成
一位數據中心服務商告訴《IT時報》記者,邁絡思的交換機目前在國內可以單獨采購,但其IB(InfiniBand)網絡解決方案由于和英偉達芯片深度綁定,價格高昂、供應鏈交付時間長等問題,已成為用戶的普遍痛點。
在2024年算力浦江論壇上,聯通(上海)產業互聯網有限公司云算高級架構師朱煒垚坦言,組網成本是當前算力建設中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他透露,“我們曾經測算過,如果按照英偉達的萬卡集群建設方案,采用IB(InfiniBand)網絡,整體網絡成本已經占到服務器總成本的20%”。
對于IB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主的原因,山海引擎COO彭璐認為,一是產品本身技術領先,出廠價較高,導致渠道商和代理商的成本同步上升;二是產能不足帶來的市場失衡。
一位從業者坦言:“英偉達手握關鍵專利,不對外授權,其他廠商沒法生產IB設備。”
英偉達數據中心芯片和網絡形成的封閉生態體系,不僅拉高了價格,也對市場供需造成影響。以IB設備中的交換芯片為例,“去年10月至11月期間,博通把2025年的全部產能鎖定給英偉達。直到今年下半年,隨著臺積電的第二條生產線啟動,產能增加后IB設備的價格才稍微有所回落。”該從業者表示。
此外,供應鏈的長交付周期進一步推高了成本。“今年年初,邁絡思設備的交付周期約為4個月,到下半年產能擴充后略有緩解,但仍需1至2個月。”這種交付的不匹配情況導致諸多問題,例如交換機已到貨,但服務器尚未到貨,經銷商便利用時間差調配貨物,甚至將原定貨物轉賣他人,從而加劇了價格波動。
技術優勢明顯
早期首選方案
盡管成本居高不下,在需要高性能計算的場景中,如政府項目或電信運營商業務中,IB依然是首選方案。
在英偉達生態體系內,IB技術優勢十分明顯。
上述技術人士透露,在低延時、低阻塞和零丟包等方面,IB方案無需額外調優即可達到理想性能,而另一種RDMA(遠程內存直接訪問)方案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則需要通過優化才能接近IB效果。這意味著國內云廠商及相關企業必須投入資源,甚至培養專門團隊進行網絡優化,以彌補性能差距。“IB技術上的優勢顯而易見,開箱即用,而ROCE則需要進行調優才能達到類似效果。”彭璐說道。
一位電信運營商數據中心相關人士告訴《IT時報》記者,早期IB相關技術還未受到關注時,采購和維護較為便捷,價格上也有一定的談判空間。然而隨著AI領域的快速發展,IB的市場需求激增,情況發生了改變,“現在IB設備的購買渠道有限,它不參與集中采購,通常只能通過線下渠道購買。維保和售后階段與過去相比,服務質量也有所下降”。
他進一步提到,盡管英偉達的GPU及IB解決方案并沒有強制捆綁,但如果不使用IB方案,性能會大打折扣,例如數據傳輸速度會顯著下降。
此外,設備供應鏈問題也對項目進度構成威脅。“我們曾訂購一批IB設備,交換機交付速度尚可,但線纜的交付周期卻長達半年以上。這種延誤對幾千甚至幾萬卡的大型集群建設影響巨大。如果使用非官方線纜,可能導致服務器故障或網絡問題。更重要的是,英偉達可能不會對此提供全面支持,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自行解決。”該人士曾一度因此被折騰得焦頭爛額。
另一方面,IB的技術門檻較高。他坦言:“IB的學習成本非常高,在渠道團隊中,精通IB技術的人寥寥無幾。盡管IB對外宣稱開放,但實際上這是一個‘黑盒子’。”在他看來,如果不使用其全套解決方案,遇到問題很難自己解決。
盡管如此,電信運營商仍不得不選擇IB。電信運營商建設智算中心的目的是資源出售,客戶不管數據中心采用的是IB還是RoCE,只要求“好用”。但如果不用IB,英偉達GPU的性能無法完全釋放,電信運營商不會因為節省小額支出而犧牲整體算力性能。
此外,國內企業在AI大模型建設初期,普遍面臨技術能力不足的問題。彭璐直言:“包括我們在內的數據中心,建設的第一個集群都選擇了IB方案,因為技術團隊尚未完全成熟。為了搶時間,只能選擇這種成熟的方案來彌補短板。”
RoCE機會來了
成本只有IB的1/3
隨著市場的內卷與價格戰的加劇,近兩年來,許多客戶開始選擇成本更低的RoCE。RoCE是一種融合以太網的高性能網絡技術,采用以太網和UDP傳輸層協議設計,僅需普通以太網交換機,但需配備專門支持RoCE的網卡。
相比IB,ROCE的成本優勢巨大。彭璐向《IT時報》記者透露,在IB未降價前,RoCE的成本約為其1/4至1/5。即使近期IB價格下調,RoCE的成本仍然保持在其1/3左右。這種顯著的價格優勢,使RoCE在許多預算敏感的企業中成為首選解決方案。
盡管英偉達是 InfiniBand 的主要推動者及供應商,卻也持續在RoCE方向布局,陸續推出 Spectrum SN4000和Spectrum SN5000交換機,并于今年推出與 IB 新產品同規格的 Spectrum X800交換機,同時計劃于2025年推出512端口的Spectrum UltraX800交換機,于2026年推出帶寬比X800翻倍的X1600。價格方面,英偉達的RoCE設備價格比IB便宜一半,也仍高于國產RoCE的價格。
隨著《公告》的出臺,業內普遍認為,國產芯片和RoCE的機會來了。事實上,字節跳動、百度、阿里巴巴等技術巨頭,由于具備自主優化網絡的能力,都在自研新一代面向AI大模型的網絡架構與系統,對IB的需求并不強烈。加上美國政府這兩年不斷對華限售英偉達,很多新建智算中心都選用了國產卡+RoCE的方案。
財信證券認為,近期對英偉達進行反壟斷調查以及四行業協會發聲等一系列事件,體現了芯片領域自主可控的強烈需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且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不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處五百萬元以下的罰款。而如果被認為情節特別嚴重,罰款金額可能達到原罰款額的2-5倍。
英偉達在華的收入還在高速增長。2024年Q3財報顯示,英偉達在中國內地收入為54億美元,Q2的數據為37億美元,僅半年收入已逼近2023年全年的103.1億美元。
排版/ 潘璐
圖片/ 東方IC 英偉達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
轉載原創文章請注明,轉載自山東天桓計量檢測有限公司,原文地址:http://m.qzcuacf.cn/post/8692.html